在近现代历史上,古老的永定门,承载了太多的历史。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为抵制日本侵略者所作的种种起劲。国民革命军29军的军长宋哲元,在这里有过荣光,有过艰难,也有过屈辱。
宋哲元(1885-1940),曾为冯玉祥“五虎将”之一。早在1917年7月11日,冯玉祥率部诛讨张勋复辟时,宋哲元带兵最先攻入永定门,并占领天坛,自此,宋哲元与永定门有了“不解之缘”。
永定门城楼 资料图 摄:傅洋
1930年,冯玉祥、阎锡山等联合起来,发动诛讨蒋介石的中原大战,宋哲元任西北军代总司令。1930年9月,东北军统帅张学良通电拥蒋,随即挥师入关,反蒋联军失败。冯玉祥战败后,西北军接受改编。1931年,宋哲元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,驻扎在察哈尔。
从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到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,华北事态动荡不已,中日双方一再发作局部冲突。也正是在这6年间,宋哲元从率领2万残兵困守山区的将领,一跃而成为掌握河北、察哈尔、北平、天津等地,坐拥10万人马的“华北柱石”。特别是1933年长城抗战中,宋哲元29军的大刀队奋勇杀敌、重创敌寇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各地。宋哲元的29军大刀队以及大刀一并成为中华民族奋起抗战、抵御外侮的象征。
1933年长城抗战后,国民政府缔结丧权辱国的《塘沽协议》,事实上承认日本对东三省的占领,并将冀东、察东列为“非武装区”,任由日军进入。今后华北形势严峻,1935年8月尾,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总司令,不久又任命他为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河北省主席。这时宋哲元成为冀察平津的主要负责人。
“镇守”北京之后,宋哲元在永定门外大街开办了北平市南郊平民医院、堆栈、军工厂等。医院为周边国民带来了福音,而军工企业,则为日后抗日提供了战略供应,同时这些军工企业给29军提供了伟大的财政支持。短短两年时间里,29军的人数从3万多人扩张到10余万人,军事实力也大为提高。
1936年3月16日,北平市南郊平民医院建立,院址设于永定门外大街安乐林庙内。该医院建立后,“予农民以莫大之福利”。据统计,昔时7月11日至20日的10天内,诊治1850人之多。
据2014年2期《北京社会科学》中《论近代北京公立医疗机构的演变》一文纪录:宋哲元在郊区设立医院,扩大医疗服务的局限,旨在“专为四周民众诊治疾病、守护康健,并解决种痘及预防注射等事宜”。那时医院的工作人员由市立医院及教育馆职员中挪用。医院就诊者每人收挂号费1角,穷苦无力者免收,所有医药各费一概不收。
1937年,华北事态日趋重要。从5月最先,日军驻丰台军队就最先加紧训练。7月7日下昼,日军驻丰台第3大队第8中队进入卢沟桥演习,后以失踪一名士兵为由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,“七七事变”发作。
1937年7月13日,中日军队再次在永定门外发生冲突。当天,日本“中国驻屯军”召开顾问集会,计划在支援军力到达后“一举扑灭第29军”,并做出军力部署。此时,蒋介石也致电宋哲元,示意“卢案(卢沟桥事宜)必不能和平解决”,他已刻意“运用全力抗战”,并要求29军做好周全抗战准备。
1937年7月26日,日军占领廊坊,两天后袭击南苑29军军部驻地,赵登禹、佟麟阁两位将军殉国。宋哲元战守无措,相继放弃北平、天津。今后,宋哲元再也没回到他曾经浴血奋战过的永定门。
29军指挥所则沿着平汉、津浦铁路抵制日军。十万之众的29军连战连败,溃退400多公里,到冀南、豫北才站稳脚跟。
1937年8月8日,5000名荷枪实弹的日军,从永定门经前门进入北京城。古都北平,被日军正式占领。这一天,美国作家、记者格拉姆·佩克眼见了日军进入北京城的情景,他写道:“整个上午,一长排军队、卡车、坦克通过永定门开进城,他们先是耀武扬威走在中央大道上,然后划分占领中国军队撤离后的兵营。”
宋哲元撤到郑州后,因高血压和轻度中风卧床不起,辞去一切现实职务。1940年4月5日,宋哲元在绵阳县城病逝。
(原题目:史话宋哲元在永定门外开办医院和军工厂)
泉源:北京晚报 作者祁 建
流程编辑:u010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团体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