粟裕上将与他的大兵团作战经验
粟裕首长善于大兵团作战,在三军是出了名的,在毛主席、刘少奇、朱老总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等中央向导同志那里,都是挂了号的,要不然毛主席为什么在给粟裕下达作战义务时,总是希望他打大兵团作战。

粟裕上将
什么是大兵团作战?
大兵团作战顾名思义,规模对照大,扑灭敌人对照多,不是属于战斗范围,而是属于战争范围。
什么样才算是属于战争范围呢?像苏中战争七战七捷、宿北战争、鲁南战争、莱芜战争、孟良崮战争、沙土集战争、豫东战争、济南战争、淮海战争、渡江战争、上海战争等等,都是典型的大兵团作战。人们说他善于大兵团作战,就是凭据他指挥的上述这些战例提出来的。
如豫东战争,参战军队就有6个纵队,加上二野两个纵队的配合,一共有8个纵队。又如济南战争,参战的军力一共有十四五个纵队,攻城的有6个半纵队,打援的有8个半纵队。
再如淮海战争参战的军力更多,一共有16个纵队,加上二野的7个纵队,一共有二十三四个纵队。总军力达60万,其规模之大,真是空前绝后。以上情形是从一样平常意义上讲的。但另有另外一种情形,你就不能看他参战军力若干和规模巨细,主要看它所处的职位和作用而定。
如黄桥决战,它的作战规模虽小,参战军力才7000多人,也只祛除了韩德勤1万多人,你就不能由于它规模对照小,而不说它是一次战争,由于它起了决定性作用。决胜了,我们就可以在苏北站稳脚跟;失败了,按韩德勤的话说,要么到长江里喝水,要么就退回到江南去,江北没有你新四军的份儿。
哪场仗最难打?
善于就是专长的意思。这个问题是从粟裕指挥艺术高明上讲的。这就是说,粟裕会打大兵团的作战,再难打的仗,再难啃的骨头,他也有这个胆子,有这个本事,把它打赢、打好、打胜。
孟良崮战争是粟裕指挥的许多战争中,最难打的一仗,它是一次险仗、恶仗、硬仗。
我军10多万人,处在几十万敌人的笼罩之中,但粟裕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,用反笼罩的手段,硬是将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师,从敌人重兵团体当中,割裂出来,笼罩起来,加以祛除。这可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,难度大得很哩!
可是,他只用了3天时间,就将其所有、清洁地祛除了,彻底地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。这是对粟裕善于大兵团作战最好的说明。
七十四师被祛除后,粟裕也很喜悦。他马上向陈老总讲述这个好消息,陈老总欣喜若狂,在电话中对粟裕说:“我在电话里向全体将士们祝贺!”
陈毅若何挺粟
由于粟裕指挥艺术高明,大兵团作战又是他的拿手好戏,因而陈老总对粟裕的战争指挥,除了抓全局、坐镇、挺粟外,一样平常的他不去滋扰,这也说明他很明白指挥员的心情。要是你一会儿去问问,一会儿去指指点点,反而弄得指挥员不好办,不知如之奈何。
那时军队有一种议论,说陈老总在指挥作战时,还和谭震林一块儿下围棋,他那里有心思去体贴作战。这正好说明陈老总不为粟裕的指挥忧郁、发愁。他这样的超脱,可以使粟裕放开手脚,毫无顾虑地指挥军队作战。
他和谭震林下围棋也不是撒手不管粟裕指挥作战的问题。有这么一次,陈老总和谭震林正在下围棋,粟裕和下面的一位纵队司令员通电话,谈军队调动的问题,他听到对方对粟裕的声音很大,似乎在顶嘴粟裕。
陈老总听到后,马上拿过电话筒很严肃地同对方说:“怎么!嚷什么?讲什么价钱,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,我们共同研究过的,你们执行就是了。”经陈老总这么一说,对方就不吭声了。这充分说明陈老总异常体贴粟裕指挥作战。
向大兵团的扑灭战生长
大兵团作战,是我军作战的优良传统,毛主席对大兵团作战寄予厚望。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,他这个头脑显示得稀奇显著。在给各野战军分配歼敌义务时异常详细。这个野战军若干,谁人野战军若干,当月要扑灭敌人若干若干,毛主席就像总会计师,一天到晚在统计歼敌的数字,他就是根椐各个野战军的歼敌数字,来看敌我气力消长的。
到1948年11月中旬,毛主席写文章说,中国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,他对敌我气力消长的数字作了一个对照,我军已从最先的100多万人,增长到300多万人,而蒋军已从400多万下降到290多万人,我军不仅在质量上超过了蒋军,而且在数目上也超过了蒋军,原来说5年左右打败蒋介石,现在看来不需要了,只要3年,就可以打败蒋介石的反动统治。
粟裕承袭毛主席大兵团作战的头脑,打了一辈子的仗,对大兵团作战,有亲身的体会。他以为大兵团作战,最能解决问题,还必须向大兵团的扑灭战生长。
毛主席对大兵团的扑灭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:“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军力,即集中六倍、或五倍、或四倍于敌的军力、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军力,去祛除敌人。”又说:对于人,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”。对于敌,“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扑灭其一个师。”毛主席的意思很显著,扑灭敌人一个师,就少一个师,这最能看出敌我气力的不停转变。因此他就要求军事指挥员,无论若何不要打消耗战。
粟裕对主席这个头脑贯彻是好的,执行是坚决的。打大扑灭战就要创造条件,怎么创造条件呢,那就是军队要生长,要壮大,接触的手段要提高。
粟裕评说诸葛亮
在粟裕叙述大兵团扑灭战时,有人问粟裕,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?粟裕说:“不是”。作为军事家、战略家的粟裕,对诸葛亮是很有研究的。他以为,诸葛亮是刘备的一位政治谋略家,接触不行,更算不上军事家!
纵然按《三国演义》的形貌,他最主要打过两次胜仗,也就是“两把火”:火烧新野,火烧赤壁。尔后一把火照样周瑜烧的。六出祁山,那时魏强蜀弱,而他接纳正面推进,相持的设施,他又不会用迂回、笼罩、支解的设施打扑灭战,怎么能以弱胜强呢?所以说,诸葛亮他不是军事家。
人们对粟裕善于大兵团作战的手段很信服。不少向导劈面问过粟裕,你的大兵团作战手段是从那里来的,陶勇、王必成等人就这样问过。
粟裕说:“我除了跟毛主席学习外,主要照样从战争中学习战争。战争的实践,使我学到接触的手段,也使我在军事上获得了大丰收,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对照好的答卷。往后现代化的战争,也照样离不开实践,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,必须牢牢地掌握它。”(鞠开 曾任粟裕秘书)
文章摘自:中国国防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