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秦赋毛遂被杀是因为什么
赵国太子来到秦国为质,秦王嬴政欲杀之而后快,被吕不韦阻止,太后赵姬听说以后很是生气,当下决议重办赵国太子,让其到骊山当劳工。新闻传回赵国,赵王急火攻心马上召集军队准备与秦国决一死战。
可能是天要亡赵吧,出征当天,漫天大雪,赵王刚刚出城没几步就被摔落马下,今后卧床不起,生命垂危,赵王要毛遂马上前往秦国接回太子继位。
次子赵偃随即派人半路截杀毛遂,并移祸给秦国,听到毛遂被杀的新闻后赵王就地毙命,赵偃顺势继续新赵王。
廉颇兵权、相位被夺
新赵王一继位,就和郭开上演了一出好戏,新赵王下令整理戎马马上攻秦,为父为兄报仇雪恨,同时夺回属于赵国的城池。所有大臣虽然都知道十分不妥但又不敢否决,只有一直署理丞相之职的廉颇言辞猛烈坚决否决。
郭开随即和廉颇打口水战,指责廉颇对新赵王不敬,之后廉颇代相之位被免,气忿脱离,回到军营不再过问朝政之事。郭开当即被任命为新丞相。
廉颇和郭开由此结下了仇怨,不久郭开就说服新赵王撤职廉颇的兵权,廉颇异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,独自骑马脱离赵国,再无音讯。廉颇一走,赵国诸多忠臣良将纷纷请辞,脱离朝堂,赵国很快酿成一滩烂泥。
赵国不攻自败自动送城池
恰逢赵国易主,秦王嬴政决议团结燕国朋分赵国,丞相吕不韦被迫委曲准许秦王。为了万无一失,燕国太子丹亲自前往秦国,试图和嬴政同谋战事,令他没想到的是,此时的秦国是吕不韦说了算,秦王嬴政只是个傀儡。
嬴政前脚刚去视察州县,吕不韦后脚就忏悔了,无论燕太子丹若何求见,都是闭门不见,而此时燕国军队已经在疆域集结完毕。吕不韦为了完成这个嬴政交接的差事,派甘罗和姚贾出使赵国,试图不费一兵一卒索要五座城池,同时违反与燕国的盟约,坚决不发兵。
大秦赋毛遂之死真相
谋划毕,毛遂果真去了秦国,凭三寸不烂之舌,促成了这一为害赵佾的阴谋。若干年后,赵偃做了赵王,他与儿子赵迁比着昏庸,终导致壮大的赵国消亡。
(毛遂、赵偃在谋害中)
《大秦赋》的这一桥段,让身旁的侄儿大惑不解,侄儿正读8年级,学过自我介绍的故事,他大发感伤:“这个毛遂,原来是这样的人啊!我还一直以为他是个英雄呢,这真是太推翻了!”
侄儿对毛遂的认知让我惊诧,也让我有许多话想说。
01
“自我介绍”的故事深入人心,毛遂的形象一直很好
中学语文课本里,自我介绍的故事是传统篇目,一代一代的中学生都学过。
话说公元前257年,秦军攻打赵都邯郸,贪图一举灭赵。此时的赵国,刚刚履历了惨烈的长平之战,40万精锐毁于一旦,着实经不起和秦军这“最后的较量”。赵国要想生计,只能求助于南面的楚国,可是,楚国会辅助赵国吗?要知道,楚国异常畏惧秦国,曾经三战三败,丢了首都,毁了宗庙,狼狈万状,劝楚国伐秦,无异于推巨石上山。
(影视中的平原君赵胜)
正因知其难,以是平原君赵胜组成了20人的“辩士”加“死士”团,到楚国去搬救兵。为什么说是“死士”团,平原君说了:“使文能取胜,则善矣。文不能取胜,则歃血于华屋之下,必得定从而返。”意思是说,文的不行,就以武力强制,只能乐成,不能失败。可见,此去楚国,20人团是冒了生命风险的。
平原君门下3000门客,选来选去只选出19人,还缺一人。于是,我们的主人公毛遂进场了,他自荐去楚国,且自荐乐成。
从自我介绍,可以看出毛遂的两种名贵品质:
一是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。平原君选的其实是死士,他不躲,偏要站出来自荐,固然是因为爱国了。
二是义无反顾的经受精神。他以为他有这个能力,他怕别人做欠好,以是他必须去,这叫责任经受。
厥后到了楚国,毛遂的表现又显著优于其它人。
平原君劝说楚王从日出到日中,无果,毛遂武断地带剑前趋至楚王眼前,三言二语,就威逼楚王准许了。这一次的谈判,与其说是劝说乐成,还不如说是威胁乐成。怯弱的楚王完全是因为畏惧才准许的,是用剑相逼的效果。
泉源:中华网